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做先锋”,这句俗语常被用来形容在缺乏得力助手的情况下,不得不启用能力稍逊的人来担当重任。然而,历史上的廖化并非能力平庸之辈。接下来,我们将通过策略手游《一骑当千2》的视角,深入探讨这位三国名将的战斗背景。
廖化(?-264年),原名淳,字元俭,出生于荆州襄阳郡中卢县(今湖北省襄阳市)。尽管他的出生年份不详,但从他在襄阳追随关羽的经历以及晚年“年逾七十”的记载来看,他大约生于190年左右,享年七十多岁。在那个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时代,廖化的长寿实属罕见。(《三国志·蜀书十五·邓宗张杨传》)廖化首次登场时,便担任了关羽军中的主簿,成为关羽的直属部下。(《三国志·蜀书十五·邓宗张杨传》)关羽被封为前将军是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,这表明廖化虽然投奔蜀汉较晚,但起点颇高,直接服务于关羽。这与廖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,《襄阳耆旧记》称廖化“世为沔南冠族”,因此年轻的廖化得以身居要职。然而,廖化并非仅凭家世获得官职。关羽兵败麦城后,其部属大多被东吴俘虏,廖化也在其中。令人称奇的是,廖化不愿投降,设法诈死,成功逃脱并返回蜀国。这一事件展示了廖化的忠诚与机智。(《三国志·蜀书十五·邓宗张杨传》)
尽管廖化从东吴逃脱的方式令人费解,但这一经历无疑凸显了他两个重要的品质:忠诚与机敏。与黄权等人相比,廖化的表现更为出色。黄权因隔江之故不愿降吴,却投降了魏国,而廖化则凭借机智成功返回蜀国。关羽之所以任命廖化为主簿,显然是看中了他的非凡品质。在《一骑当千2》中,廖化作为一名属性均衡的前排武将,虽然能力不算突出,但极具特色。每当敌方或我方武将阵亡时,高星级的廖化能回复大量气血继续作战,士兵被全灭时也会回复大量气血。其主动技能附带的减攻效果也为友军提供了额外的生存能力,因此培养成型的廖化同样是一位勇猛的前排武将。
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摄政,同样对廖化寄予厚望,先后任命他为“丞相参军”和“督广武”,委以重任。(《三国志·蜀书十五·邓宗张杨传》)“丞相参军”是蜀汉后期的重要职位,也是升迁的快速通道。曾担任此职的包括蒋琬、杨仪、马谡和王平等名将。廖化是其中最早担任此职的,尽管此时蜀汉已显衰落,但人才并未匮乏。无论是屡立战功的王平、张嶷,还是后起之秀蒋琬、董允,廖化之所以备受诸葛亮重视,显然是因为他能力非凡。延熙元年(238年)九月,廖化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的营寨。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、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,试图夹击廖化军。然而,廖化凭借地利先击败游奕,再射杀王赟,成功实现各个击破的战略。此时的廖化已年近五十,堪称一员老将。(《魏书》)因此,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做先锋”并非贬低廖化的能力,而是强调他在蜀汉后期的重要地位。
廖化不仅在战术上表现出色,对战略全局的把握也颇为精准。姜维继任大将军后,频繁北伐,消耗国力。廖化对此深感忧虑,叹息道:“智不出敌,而力少於寇,用之无厌,何以能立?”(《汉晋春秋》)果然不久,姜维便被邓艾击败。在《一骑当千2》中,廖化的武将羁绊包括4星姜维、3星黄月英和4星魏延。
廖化还曾感慨:“诗云‘不自我先,不自我后’,今日之事也。”这是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诗句,意为为何苦难偏偏降临在自己身上。不久后,蜀汉灭亡,七十多岁的廖化仍在战场上奋战。最终,他在迁往洛阳的路上去世,官至右车骑将军、中乡侯,却死不瞑目。这位老将的悲哀在于,他亲眼见证了蜀汉从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,一生奋斗的事业化为泡影,世间残酷莫过于此。